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曹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过去一年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大逆转。据报道,今年年初,珠三角、长三角等加工业密集地区乃至安徽等传统劳务输出地区都出现了工人紧缺的现象,这被称为“用工荒”。
刘永好认为,“用工荒”虽然会使企业的效益和订单受到影响,但客观上提高了农民工收入,增强了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并弱化了企业对农民工的固有歧视。他举例说,农民工的收入已普遍提高10%到20%,有的地区农民工收入还提高了30%;很多企业也大幅度放宽了对农民工的年龄限制。
“民工荒”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回升、出口增加以及企业信心增强。它使得农民工收入增加,待遇普遍比去年提高10%-20%,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在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也有所弱化。
对于本网记者提出的“‘民工荒’提高了工资成本,企业或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时,刘永好表示,这将迫使企业为消化用工成本而加大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换代。企业要考虑如何在增加用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竞争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这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要让有措施、有办法的企业获得发展。